作者丨臭老九编辑丨 历史国编辑部新疆配资公司
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公”这个词成为了妻子对丈夫的代称。但就像很多其他词汇一样,“老公”这个词的语义也是存在一个演变过程的,并不是一直都是这样被使用。它的意思一开始差别不小。、
《尔雅·释言》:耋,老也。 《尔雅·释诂》:公,君也。 《说文·口部》:“君,尊也。”。“君”本为会意字。它的甲骨文上部是一只手拿着一支笔,表示写字;其下部的“口”表示发命令。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小篆的形体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会意表示发号施令,治理国家。隶变楷书后写作“君”。
由此可见老公的意思在先秦时代是有些尊敬或尊贵的意味在内的老男人的意思。老公是老男人的意思到东汉依然存在:“后人复于长安东霸城见之,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展开剩余84%据现在可以见到的资料,老公这个词到明朝的时候发生了变化,老公这个词开始有了不同的两个意思。关于老公的第一个意思,在正史《二十四史》中的《明史》关于太子朱常洛被袭击的挺击案的部分就有记载。关于挺击案明史中记载:
“有不知姓名男子,持枣木梃入慈庆宫门,击伤守门内侍李鉴。至前殿檐下,为内侍韩本用等所执,付东华门守卫指挥朱雄等收之。慈庆宫者,皇太子所居宫也。明日,皇太子奏闻,帝命法司按问。巡皇城御史刘廷元鞫奏:‘犯名张差,蓟州人。止称吃斋讨封,语无伦次。按其迹,若涉疯癫,稽其貌,实系黠猾。请下法司严讯。’”(《明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二》)这段的大意就是说,有一个叫张差的人拿了一根棍子混进宫里想袭击太子,被抓住了。这个张差被抓住以后自供说:
“小名张五儿。有马三舅、李外父令随不知姓名一老公,说事成与汝地几亩。比至京,入不知街道大宅子。一老公饭我云:‘汝先冲一遭,遇人辄打死,死了我们救汝。‘”(《明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二》)这里说的老公并不是说张差是一个同性恋,而是老公是太监的意思。明代宫廷太监用老公来称呼和老公这个词本来就有尊贵的内涵有关,也和明朝太监比较有地位有关。据黄仁宇的说法:“明代的宦官声名狼藉。他们常被皇帝派到地方去监督军国政务。”(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范文澜认为:“军队出征设监军太监,地位等于总督、巡抚、将军等官。实际权力却远在任何官员的上面。”(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辞海中也有相似的说法:“明代宦官各衙门的太监。地位仅次于掌印太监,总管本监、司事务。”(《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明朝的太监有权力,但身体上又有缺陷带来的焦虑,通过这种占用老公这个词的方式太监强化了自己的特殊属性,和抚平自己的焦虑。
明朝老公有太监的代称,但在民间小夫妻之间作为独特称呼的意味也并没有被禁止。《金瓶梅》中就提到:王婆笑道:“老身自从三十六岁没了老公”(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像《永乐大典残卷》中就有涉及“老公”的民间戏词:“好也!保甲,打老公!老婆打老公!”(解缙:《永乐大典残卷》)从这里可以发现一点那就是,如果老公在明朝已经被绑定为太监的称呼,民间是不会使用的,只能说在那个时候还保留着秦汉时期尊敬、尊贵的意味。
关于明朝把太监称老公,从《明史》后文中也可以佐证:“不知姓名老公乃修铁瓦殿之庞保。”(《明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庞保是明朝有名的太监,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大太监。张差在自供中有说法也可以佐证庞保是大太监,他说:“大老公庞公”(《明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老公在明朝相对在清朝还是有些地位的。比如明朝太监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中就说:“别衙门官遇学生排班行走,必拱手端立让过。即司礼老公,遇之亦然。”(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识掌》)刘若愚也提到了“大老公”:“则林下大老公如高、如沈、如宋,各有重犒之礼以奉之。”(刘若愚:《酌中志·客魏始末纪略》)
太监到清朝依然被称为老公,但到了清朝老公的地位有所下降,满族皇室爱新觉罗·毓鋆晚年的一个话透露出对老公的不以为然,可以窥见那时老公的地位:“同学办事必自我加强训练,反应要快,否则连老公(太监)的智慧都没有,怎能应事?”(爱新觉罗·毓鋆:《毓老师说庄子》)
从郑天挺所著清史引的翁同龢的一段记录也可以看出来:“徘徊乾清门下,遇一老公(太监)、一侍卫,皆言微有所闻而不的。诸门下锁,寂无人声。”(郑天挺:《清史(上、下)》)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提到了老公:“门上的人领了老公(太监)进来。贾赦、贾政迎至二门外,先请了娘娘的安,一面同着进来,走至厅上,让了坐。老公道:“前日这里贵妃娘娘有些欠安。”(曹雪芹:《红楼梦》)
太监在明朝或多或少都有点权力的,但到了清朝却只能做些看门传话的活,可见地位的下降。这一切和清朝对太监的严格管理和防范有关,乾隆皇帝就说过:
“太监等乃乡野愚民,至微极贱,得入宫闱,叨赐品秩,已属非分隆恩……尔等当自揣分量,敬谨小心,常怀畏惧,庶几永受皇恩,得免罪戾……嗣后尔太监等各自凛遵制度,恪守名分……寻常以公事接见王公大臣时,礼貌必恭,言语必谨,不可稍涉骄纵,以失尊卑大体。即在街市行走,不可出言詈人父母……许被詈之人,即行重责。至接奉内廷阿哥等事件,必当庄重敬谨,不可曲意顺从。”(《清高宗实录》)乾隆总结了积累近百年的管理经验,下令编纂“宫廷法典”——《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和《国朝宫史》。除了详细规定太监的等级、职掌和待遇外,还对太监的管理及处分做了详细而严格的规定。根据这个条例规定:太监口角斗殴、酗酒闹事、聚众赌博以及不慎火烛、大声喧哗、贪睡误班、失误损物直至请假逾期、当班迟到,都要被体罚重责,从二十板到六十板不等。太监稍有小错,经常被打得血肉模糊。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乾隆皇帝的做法是权力介入重塑语言的一个典型例证。福柯认为:“话语将变成法律”(福柯:《规训与惩罚》)有权力作表率,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公(太监)会被普遍看不起,就像福柯说的:“公众的记忆将会以传闻的形式复制法律的严峻话语。”(福柯:《规训与惩罚》)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杨远婴
出版年: 2019-10
老公这个词一直到上个世纪都没有完成成为众所周知的对丈夫的称号,依然保留了和太监有关的语义:(1953年)我记得当时院里的大人们,见了太监们的面总是很恭敬地称呼他们“当家的”,背地里却管他们叫“老公”。那时,我是个孩子,不懂这是为什么。”(纵横:1994年第6期:《我所接触过的太监们》)这种语义残留不仅源于制度惯性,更折射出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言的符号暴力——旧权力结构虽已瓦解,但其塑造的文化认知仍渗透在日常语言中。
老公在太监的时代完全落幕以后,语义开始越发发展到其他男性身上。这个发展的源头是有基础的,我猜测不止是如前所述在民间早有基础,也和方言中用老公来形容丈夫有关,清末民初粤语就有一个记录是这样的:“姑娘呷飽自由風,想話文明棟(揀)老公。”(李薇婉:《清末民初的粤语书写》)
用老公这个词来形容丈夫,几乎同一时期还曾在宁波出现过。有一个民谣这样说:“大大娘子要老公,花灯街头闹哄哄,拣着老公勿肯放,一同回家见公婆。”(《宁波传统村落田野调查·蜜岩村》)
可以想见,老公这个词的语义转变在时代变化下于南方通过粤语、吴语等方言演变得越发广泛。随着太监制度彻底消亡(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废止宦官),“老公”的负面语义逐渐淡化,其“年长男性”本义与方言中的“丈夫”义项融合,最终完成从“宫廷权宦”到“亲密伴侣”的语义跨越。
最终完全成为对丈夫的代称,和八九十年代港台地区的影视艺术作品有关,比如周星驰1992年的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就有老公这个称呼。在1992年的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周星驰与刘嘉玲饰演的夫妻角色频繁互称‘老公老婆’,在琴操(李若彤饰)与零零发(周星驰饰)离开的时候,刘嘉玲饰演的妻子突然抬头问周星驰: “老公,你肚子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这在那个改革开放没有多少年的时代,对普通人情感方式的影响是很深入的。这只是那个时代其中一个例子,后来“老公”一词作为夫妻昵称的用法越发深入人心。当然新疆配资公司,在此之前的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更常见的称号是爱人而不是老公。
发布于:浙江省众诚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